本单元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是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上课之前我先让孩子们回忆了一二年级学习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组词、结合近义词反义词理解等等。
在学到《山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对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好像理解不好,大家都不知道在诗句中如何理解“上”的意思。其实我也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清楚,直到我看到单元导语页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这句话,我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可以带领孩子们体验一下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和“结合图片”这两种方法去理解词语意思的全过程。方法我们都知道,运用这个方法的思维过程,孩子们未必体会过,这往往是孩子们学会知识的“高通路迁移”的必经之路。
同学们, “上”在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是什么意思?
上去,上楼,动作吧。
“上”这个字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势之高。你们感受一下“上”在这里的意思。
好像是在描述山的状态,很高。
对,跟平时我们使用的含义不一样,在这里, “上”描述的是山很高的状态。
“上”字就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不是低矮的、平坦的,刚才有同学在解释诗意的时候说这是一条十分陡峭的山路,“陡峭”的意思就是从这个“上”字来的。
看着孩子们了然的神情,我继续说:
第一句诗所有的字其实好像 “画出”了一幅画,画上有高耸入云的山,山上长满了被秋天染色的树木,山间有蜿蜒盘旋而上的石头小路。古代诗人的文字运用能力就是如此厉害,仅仅七个字就把眼前见到的景物的特征“画”出来,而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能力。
这样就将上述的两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的思维轨迹清晰的展示在孩子面前,相信对孩子运用这种方式独立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语很有帮助。
学习《夜书所见》时,发现孩子是这样理解 “夜书所见”的:诗人夜晚读书时看到的景色。看来孩子们不清楚“书”的意思。这就是对孩子们来说“难懂的词语”。
诶,我们是不是可以用 “组词”这种方式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你们看看“书”,还可以组哪些词语?
看书。
放到 “夜书所见”中理解一下,看合理吗?
跟 “读书”一样不合理,结合插图,好像没有看到读书的人。
那就不能是诗人在房间里读书,往窗外看,看到的景色吗?
古代跟现代不一样,古代的灯没那么亮,诗人应该看不清夜晚窗外的景色吧?
你们看看插图上还有一艘小船呢,结合第二句诗,我猜诗人可能是在船上看到了院子里的亮着的灯笼。
对,在漆黑的夜晚,灯笼的光应该是十分明亮和显眼的。
听着孩子们的辩论,我十分窃喜,不过,我及时收住了他们的辩论:
看来 “书”组词为“看书”“读书”都不可以,那你们再想想,还可以怎么组词?
“写书”?
“书画”?
“书本”?
“书包”?
“书信”?
老师,是不是诗人记录自己在晚上看到的景色啊?
对,你的理解十分到位,从这个意思上想, “书”组什么词就符合诗题的意思了?
“书写”!
对,在这里将 “书”理解为“书写”的意思显然是合理的。
这样,就把用 “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思维过程“画”在了学生眼前:先给难理解的字组词,再放回诗中去理解,看说不说得通。如果是现代汉语中,那就给不理解的词语组一个词组、短语,然后放到原文中去检验是否说得通。
经过刚才孩子们的辩论,后面的诗句意思也非常好理解了,也就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